1925年,乡贤王祝三先生为募修剑斗桥事赴马来亚,会见长坑福春村旅马侨亲官光厚先生。商谈之间,认为“内安溪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利人以桥孰若教人以学?”“治乱基于教化,兴邦必先树人”。于是,官先生首捐四万元作为倡导,得到侨亲热烈响应,特别是陈诗景先生,变卖家产,捐出一万元,倾资兴学,传为美谈。那时捐资者逾千人,募款达十一万余元。1927年10月1日,安溪崇德中学首届校董会成立,决定以长坑崇德书院为校舍,创办中学,定名为“安溪私立崇德中学”,设初中班并办附属“崇阿小学”,报福建省教育厅立案,教育部备案。
校董会成立后,推举官光厚、王祝三两先生为崇德中学校董,聘安溪人叶绍曾为校长,全校教职工11人,学生100多人。于是,内安溪历史上所中学宣告正式成立。
为避兵匪骚扰,1928年校董会决定迁址临近的南斗村,师生共同修葺井兜源远楼为校舍,于1929年春迁校,并立“恒、毅”为校训,定立校歌。
1930年,官光厚、王祝三延请叶采真、刘文照、刘海燕、林启成诸先生协助,将侨亲们募捐的资金在厦门鹭江道挑水巷购置楼房13幢计39间,作为崇德中学性校产,提取租金作为学校办学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问题。当时教育界名人黄炎培对此举嘉许,书写“天助自助者,彼长我长之”一联赠官光厚先生。
1937年,侵华,厦门沦陷。在厦校产无法收益,学校经费发生困难,不得已初中停办,仅留小学。1938年,小学亦被迫告停。
1944年后,安溪匪乱稍靖,地方上有复校要求。曾在长坑任教的安溪后垵乡贤谢复三先生联系旧校董增聘新校董恢复校董会,筹校租募经费,函请内迁安溪的集美中学在长坑设立分校,于1945年春招生上课。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迁回集美学村,崇德中学亦已办妥复校手续,当即撤销集美分校名义,于1946年春正式复校。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崇教育人薪火相传80年庆典 崇德中学的历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1934年春,李纯青、林师柴、陈泽民等地下党员到崇德中学任教,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学校许多青年学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参加军训班、游击队,投入减租减息、收公粮等革命活动,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做出贡献。1949年中共安溪县中心县委会、安溪县人民民主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的机关就设在崇德中学。这一机关旧址也就成了长坑革命老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崇教育人,侨界情系桑梓;德高树范,杏坛园满李桃。崇德中学创办至今,初中已毕业69届,高中已毕业39届,培养了一万多名初中毕业生、五千多名高中毕业生。汪金通、王水树、陈金晖、王海燕、吴妙宗等校友成为各行业的高级人才。 80春秋,老完中雄姿英发,事业中兴。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教兴国春风里,崇德中学必将也必须是内安溪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深信,有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社会各界和校友、侨亲的鼎力支持,全体师生将更加努力,把崇德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崇德中学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社会贤达鼎力助学教学楼 1954年,崇德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安溪第四中学”。1959年秋增办高中部,成为内安溪所完全中学。1981年12月,安溪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崇德中学”校名。 1982年、1987年学校分别举办建校55周年、60周年校庆。,得到各级领导特别是爱国侨胞苏忠参、陈江苏、林济民、……林玉质等大力资助,各项设施得以完善。1994年,李尚大先生又乐捐人民币陆拾万元,建设教学楼,1998年林济民先生捐款十万港币建学生宿舍楼,2002年87届高中校友陈泽峰先生捐建新校门,2004年李陆大先生捐资15万元助建科技楼。可以说,崇德中学8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部广大爱国爱乡侨胞、社会贤达热心桑梓教育事业,慷慨解囊,鼎力助学的感人历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明确历史重任,弘扬“恒毅”校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勤实,依法治校,学校各项工作焕然一新。 2003年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学校”、市级“安全学校”;连年来中考、高考成绩喜人,在2005年的高考中,应届高中理科毕业生王海龙同学以全县第二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开创了我市未达标高中应届生考取北京大学的先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06年的高考中,上本科线人数突破百人大关(达到120人),其中有12人上重点本科线。体育运动成绩突出,堪称办学特色,曾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福建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举重成为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培养了大批教练员和运动员,破全国纪录3次,破华东区纪录4次,破省纪录18项42次;2001年以来,组队参加泉州市少年儿童举重比赛(学校组)每年均获团体总分名。